奶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助力健康中國不可或缺的重要產業。近年來,我國奶業實現突飛猛進的發展,產量、質量、裝備水平等各項指標穩步提升。以伊利為代表的龍頭乳企圍繞產業鏈布局創新鏈,解決全產業鏈技術瓶頸,推動“數智化”升級,不斷增強中國奶業的核心競爭力。
當前,我國正整合科技創新資源,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站在新起點,面對新機遇,伊利正加快實現生產力新的躍遷,推動中國奶業走向更創新、更高效和更可持續的發展道路,為正在“由大到強”的中國奶業注入強勁新動能。
“全鏈式”創新?增強奶業核心競爭力
近日,伊利股份發布2023年三季報。報告期,公司創新成果轉化提速,上市多款健康新品,收獲市場積極反饋,公司營收、凈利也再創歷史新高,前三季度營業總收入達974.04億元,凈利潤實現16.36%的增長,核心經營能力持續提升。
驕人的成績單背后,離不開伊利集團多年來將創新作為重要發展戰略的積淀。依托全球領先的創新體系,伊利圍繞產業鏈布局創新鏈,形成“從一棵草到一杯奶”的創新鏈路,解決全產業鏈技術瓶頸,加速推動技術成果轉化和應用,不斷增強中國奶業的核心競爭力。
記者了解到,伊利已經建成世界領先的奶牛核心育種場,成功培育出國內排名第一的種公牛,創造中國種牛在國際舞臺上的歷史性突破,并有包括冠軍種公牛在內的5頭種公牛進入中國排名前10強。
同時,伊利在國內率先開發的裹包青貯技術,使2023年頭茬苜蓿指標全部達到優級及以上。伊利培育優質、高產、高轉化率的牧草品種,帶動全國420多萬畝飼草種植,為奶牛養殖提供優質飼草保障。
在產品研發領域,伊利科研團隊不斷探索先進技術,滿足消費者多元化的營養需求,為健康保駕護航。
據業內人士介紹,活性乳鐵蛋白作為奶中的活性營養,提取技術門檻高、工藝難度大,是行業攻堅難題。伊利提前布局并集中資源進行技術攻堅,通過16載的研究積累,實現全球首創的乳鐵蛋白定向提取保護技術,將常溫純牛奶乳鐵蛋白保留率由10%提高到超90%。同時,伊利還利用自己的平臺設計合適的生產設備,解決了工業化生產的難題。突破推出的“金典活性乳鐵蛋白有機牛奶”,不僅更好地為消費者身體提供保護力,大大降低了消費者攝取乳鐵蛋白的成本,也為公司帶來新的增長點。伊利在新西蘭的乳鐵蛋白工廠已于今年開工,建成投產后,將推動伊利躋身乳鐵蛋白產能全球前三。
今年推出的安慕希AMX益生菌酸奶新品,也是基于伊利在“室溫下儲存、飲用活性益生菌酸奶”這個技術性難題上的突破。伊利獨創ADI無菌后添加專利技術,攻克益生菌在常溫環境下失活的技術壁壘,常溫下也能在每包中添加10億CFU全球知名LGG活性益生菌,最大程度保證菌種活性。作為行業首款常溫活性益生菌酸奶,憑借“溫和、不刺激腸胃、減蔗糖”的優勢,安慕希AMX益生菌酸奶有望開辟酸奶市場新藍海。
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12月底,伊利全球專利申請總數、發明申請總量位居全球乳業第二名,成為引領奶業振興的創新高地。
在技術研發層面的多年積累和不斷創新,不僅讓公司形成技術引領的競爭優勢,也為行業高質量發展創造了新的技術生產力。
在伊利龍頭作用帶動下,世界乳業科技之都呼和浩特正打造千億級產業集群。近年來,呼和浩特大力引進設備制造、包裝耗材、冷鏈物流等企業。“從一棵草到一杯奶”,產業結構越發深厚及豐富多樣,全產業鏈發展規模不斷壯大。

伊利現代智慧健康谷

國家乳業技術創新中心
“數智化”升級?打造奶業高質量發展新引擎
在技術和產品的全面創新之外,作為亞洲乳業龍頭,伊利全鏈數智化正在讓乳業擺脫傳統增長路徑,加快邁向高質量發展。
在上游,伊利打造有機循環的可持續發展模式,并將實踐經驗不斷推廣到全國更多牧場,為奶業綠色低碳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后盾”。
其中,位于伊利現代智慧健康谷的敕勒川生態智慧牧場,牧場工作人員只要通過手機App就能實時掌握每一頭奶牛的動態,智能自動飼喂系統可以精準控制飼料的添加量,精準度能夠達到98%,并且能夠實現全程可追溯,保障原奶品質。這座牧場,是代表著全球領先技術水平的現代化牧場。作為配套伊利現代智慧健康谷產能而建設的牧場之一,這座總投資高達7億元,總占地面積約11250畝的牧場,不僅是全球智能化程度領先、低碳環保技術領先的牧場,還是應用全球領先的胚胎技術打造的高產牧場,以及世界一流的綠色生態觀光牧場。
在中游,伊利在全國的所有工廠均實現了智能化布局,通過數智化賦能,全面提升生產力,生產效率倍增。
在伊利健康谷液態奶全球智造標桿基地,碼垛機械手臂靈活旋轉、AGV無人駕駛小車智能躲避障礙物流暢穿行,全球一流倉儲系統智能管理……基地日處理原奶可達到6500噸,是全球乳業首家引入全球速度最快、每小時灌裝4萬包生產線的工廠,每天生產的牛奶可充足保障千萬級人口城市的日飲奶需求。在伊利奶粉全球智造標桿基地,年產能可達6萬噸,是目前全球產能領先、技術一流、數智化程度先進的高端嬰幼兒配方奶粉生產基地,成為引領奶業振興的排頭兵。今年8月,在呼和浩特市舉辦的世界奶業大會期間,中荷農業合作大使、荷蘭瓦赫寧根大學前校長Aait Dijkhuizen參觀健康谷后感嘆道,看到人工智能在健康谷工廠和牧場的應用,令人感嘆中國乳業創新能力的強大。他堅信以伊利為代表的中國乳業將在世界乳業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數智化”技術的應用正在大力提升運營效率、降低成本。推動全產業鏈數智化轉型以來,伊利端到端的產品創新周期縮短20%,間接采購效率提升40%,采購成本對比市場下降10%,整體采購成本對比行業市場一直保持5%到7%左右的優勢。
同時,伊利還大力推動“全域、全場景、全生命周期”的消費者數字化運營,搭建覆蓋400多個數據源的大數據雷達。開發了與1.5億消費者在線協同共創新品的智能洞察系統,平均用3天半的時間就可以完成市場洞察,讓伊利成為消費者的“知心人”,消費者有所心動,伊利就有所行動,不斷打造滿足消費者多元需求的健康產品。伊利上線的業內首款GPT應用產品——YILI-GPT,通過機器學習、運籌優化、智能交互等不斷為消費者提供更多元的消費體驗。
面向未來?加快奶業生產力躍遷
創新路上的伊利從未止步。站在新起點,面對新機遇,伊利正加快實現生產力新的躍遷,推動中國奶業走向更創新、更高效和更可持續的發展道路。
當前,我國正整合科技創新資源,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日前召開的新時代推動東北全面振興座談會指出,積極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進制造、電子信息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積極培育未來產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增強發展新動能。
業內人士指出,新質生產力代表一種生產力的躍遷,是擺脫了傳統增長路徑、符合高質量發展要求的生產力,是數字時代更具融合性、更體現新內涵的生產力。新質生產力的提出,不僅意味著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更體現了以產業升級構筑新競爭優勢、贏得發展的主動權。
伊利集團董事長兼總裁潘剛近日在2023年伊利領導力峰會上表示,國家提出要“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通過科技創新加速產業升級、拉動經濟增長。奶業也要加快推動生產力的新躍遷,推動中國奶業走向更創新、更高效和更可持續的發展道路。這既是現實所需,更是未來所向。
潘剛認為,要抓住數字經濟發展帶來的產業躍遷新機遇,以科技創新為引領,以人才發展為支撐,持續推動全產業鏈的數智融合和綠色發展。
形成新質生產力,就是要依托科技,依托創新。多年來,伊利集團將創新作為驅動企業發展的重要戰略,在歐洲、大洋洲、東南亞等地打造了15個創新中心。由伊利牽頭建設的國家乳業技術創新中心,總部坐落于呼和浩特市伊利現代智慧健康谷,是全國唯一的國家級乳業技術創新中心,集聚了中國規模最大的乳業頂尖智庫。伊利聯合其他共建單位致力于通過自主的科技創新,探索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奶業高質量發展之路,搶占全球產業技術創新制高點,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奶業科技創新樞紐。
打造新競爭力的同時,還要構建持久動力。目前,伊利創新全生命周期環境管理模式,積極構建“零碳產業鏈”,致力于2050年前實現全產業鏈碳中和,并攜手全球奶業合作伙伴,筑牢可持續發展生態圈。
作為行業內第一家發布“雙碳”目標及路線圖的企業,伊利是行業內首個具有自主碳盤查能力的企業,中國食品行業首個“零碳工廠”,業內首款“零碳牛奶”“零碳奶粉”“零碳酸奶”“零碳冰淇淋”等也在伊利誕生。伊利31家分子公司獲得國家級“綠色工廠”認證,總數位居行業第一,五大系列產品碳足跡核算的覆蓋率達100%。同時,升級紙箱配材及工藝、優化塑料包裝結構,實現包裝輕量化、降低碳排放。
此外,奶業生產力的躍遷,還需要產業鏈全鏈在生物育種、飼草料種植、奶牛養殖、標準化生產等方面的國際交流與協同合作,增強奶業優質種源優勢,提高優質飼草供應,建設高標準高品質奶源基地;需要發揮各自資源優勢,聚焦產業發展的痛點、難點,加快技術升級、工藝革新,最大化地創造全產業鏈協同價值。
“厚度優于速度、行業繁榮勝于個體輝煌、社會價值大于商業財富”。多年來,伊利在內蒙古自治區境內建立大型乳業產業集群項目,并在其他省份新增產業投資,不斷構建和完善產業鏈功能,實現產業集聚效能。伊利還充分發揮龍頭企業的技術、管理、資金等優勢,通過“利益聯結機制”,與農牧民結成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共同體,通過產業鏈賦能和鄉村人才培養帶領農牧民共同增收致富。截至今年9月底,伊利為1.2萬余戶產業鏈合作伙伴提供金融扶持,累計融資金額近1400億元。
從草原出發到享譽國際,伊利已經成為中國乳業一張閃亮名片,在自身發展壯大的同時,也在不遺余力地助推著經濟社會全面發展,自1996年上市以來,累計納稅額602.02億元,直接和間接帶動數十個相關產業的聯動發展,為社會創造數百萬個就業崗位。
當前,伊利正在為消費者提供更高品質的產品和服務,為行業高質量發展打造新的動能,培育中國奶業在全球競爭的新優勢。接下來,伊利將繼續堅持以“科技創新”為引領,提升全鏈數智化水平,加快綠色轉型,實現人才的接續傳承和行業的融通發展,帶領行業推進生產力新的躍遷,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新競爭力和持久動力。(記者 汪子旭 北京報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