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1日,呼和浩特市2021年重點產業項目集中簽約儀式在京舉行。儀式上,由呼和浩特市政府、伊利集團、中國神華能源股份有限公司、龍源電力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北京明恒產業投資有限公司五方共建的“呼和浩特·伊利現代智慧健康谷零碳五星示范項目”正式啟動,共同將伊利現代智慧健康谷打造成為全國首個零碳五星示范區。內蒙古自治區黨委常委、呼和浩特市委書記包鋼,呼和浩特市委副書記、市長、和林格爾新區黨工委書記賀海東,伊利集團董事長潘剛,伊利集團執行總裁張劍秋等出席簽約儀式。作為該項目的重要參與方,伊利將發揮在該項目及相關產業協同的影響力,主動融入到綠色、健康、低碳、可持續發展進程中,助力“中國乳都”向“世界乳都”綠色化邁進。
作為中國乳業龍頭企業,伊利一直積極響應國家號召,致力于推進碳達峰、碳中和。早在2020年10月伊利就在行業內第一家承諾實現碳中和,今年12月28日,伊利又獲得了全球知名國際檢驗認證集團——必維集團(Bureau Veritas)頒發的碳中和核查聲明(PAS2060),這是中國乳業首張碳中和核查聲明,表明了伊利主動推進碳達峰、碳中和的工作獲得國際權威機構的認可。證書的背后,是伊利多年來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不懈努力,伊利正在從定標準、建平臺、育人才三大方向推動整個行業、整個產業鏈進一步向碳中和邁進。
定標準:制定符合乳業的減碳標準
無規矩不成方圓,推動乳業減碳的首要任務是及時建立符合乳業的減碳標準。2010年,很多人還不知道什么是碳排放的時候,伊利就已經開始按照ISO14064標準及《2006年IPCC國家溫室氣體清單指南》開展對企業內的全面碳盤查。積累了10多年的“功力”,再加上本來就涉獵較廣的業務覆蓋面,伊利自然能厚積薄發,建立起了整套完善的能源環保數據核算體系。今年11月26日,伊利也正式加入中國國際發展知識中心“碳達峰碳中和的中國戰略與全球展望”旗艦研究交流項目。
對整個乳業來說,這套能源環保數據核算體系就像一份雙碳轉型升級的指導說明書,可以幫助整個行業在綠色發展上減少試錯成本、少走彎路、加快步伐。伊利也希望最大化發揮體系的作用,預計從2022年開始在供應商中逐步推廣這套標準,并在2030年覆蓋所有供應商。到那時,通過結合自身經驗和與有關機構的合作,中國乳業有望在伊利的引領下形成全行業的減碳企標、地標、團標、行標乃至國標。
建平臺:建立推進全鏈減碳三大平臺
實現全行業碳中和的前提是實現對話,沒有共享的平臺,產業鏈攜手合作就無從談起。伊利建平臺可謂三線并舉。其中,落戶在伊利現代智慧健康谷的國家乳制品產業計量測試中心意義最為深遠——這家中心是在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的批準下建立,重要任務之一就是全力推進乳業減碳計量水平的提升。這不僅意味著國家對乳業全鏈盡早實現碳中和的期待,也表明了伊利的行業減碳旗手地位得到了“官方認定”。
另外兩個“可持續發展供應鏈全球網絡”和信息化展示平臺“EHSQ管理信息系統”則分別用于促進供應鏈間的減碳合作,以及用信息化技術實現對大量碳數據的自動核算。前者能減少業內企業之間的信息阻礙,讓所有人“勁兒往一處使”,后者則“先進帶后進”,伊利先發揮自己的資源優勢,完成系統開發,再與各方合伙伙伴實現成果共享。三個平臺各有千秋卻又殊途同歸,最終都將惠及整條乳業供應鏈的綠色轉型。
育人才:抓住乳業雙碳的關鍵
無人才則無突破。實現行業碳中和這樣的大工程,如果說,平臺和標準更多強調以企業為主體的參與,那么,在微觀層面,就必須認識到人才是解決碳達峰、碳中和問題的關鍵。伊利在培育人才方面的行動也備受關注。比如,伊利在今年4月啟動的“伊利集團碳中和項目”中,有一項關鍵內容便是“開展碳盤查和碳足跡培訓”,參加培訓的150個員工來自伊利在全國各地的工廠,在嚴格的培訓標準下,最終有50人在碳盤查方面實現了“持證上崗”,獲得碳盤查核算證書。
伊利當然也沒忘了自己的供應商。為推動全產業鏈減碳,伊利不但將雙碳管理培訓列為了供應商高管培訓班的必修課,還在今年11月正式成立了“供應鏈能力發展中心”,預備為合作供應商提供碳達峰、碳中和方面的全方位專業培訓。
在今年的領導力峰會上,伊利提出將率先實現碳達峰、碳中和、達到領先的可持續發展評級、促進共同富裕目標實現,來實現“社會價值領先”。接下來,伊利將繼續用實際行動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帶動產業鏈綠色發展,繪就出一張健康產業高質量發展的社會型企業全景圖。